第三届「脑科学与教育」论坛圆满落幕!产学研大咖齐聚苏州共话脑科学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
2020-12-22 19:00:00
12 月 16日,大城市教科院联盟全国三次学术年会暨第三届「脑科学与教育」苏州分论坛在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主校区如期举行。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杰、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教授翁旭初、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于浩、北京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武传艺、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必华、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校长徐瑛共同出席本次论坛(按出场顺序),围绕「基于脑科学的语言文字与表达力」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论坛旨在推进脑科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脑科学研究成果进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层面的路径带来积极影响。除了来到现场的观众,还有近万人在线上参与观看直播。


作为论坛的主持人,苏州市教育科学院院长丁杰表示,学习的本质是大脑与外部社会环境的不断交叉形成神经连接的过程,大脑对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始终是脑科学领域最为普遍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本次论坛分别邀请来自医学、教育、科技、传媒等各界大咖专家,进行主题分享和圆桌论坛碰撞思想的火花。



华南师范大学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翁旭初受邀发表「儿童阅读发展关键期与阅读困难」主题报告。

翁教授是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影像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生理心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包括文字加工、阅读能力的发展、学习障碍,抑郁症、意识障碍,近期集中利用颅内电生理技术研究人脑高级功能和发生、发展规律。

论坛上,他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切入,详细介绍了大脑专门化的文字阅读系统

「文字是非常复杂的视觉符号,我们经过大量的学习能够拥有快速识别文字的能力,而且不受字体和大小等因素的影响,而大脑内的专门化系统就是实现快速和准确阅读的基础与核心环节。」他解释道。


接下来,翁教授分享了中西方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规律的最新研究成果。

西方将粗糙调谐、精细调谐、偏侧化视为衡量儿童阅读能力发展的三大指标,发现儿童在 4-7 岁发展粗糙调谐,具备区分词和非词的能力;7-8 岁发展精细调谐,能够认识字词;10 岁出现偏侧化,对于阅读更加敏锐。

总体而言,西方认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是:粗糙调谐出现较早且发展速度较快,精细调谐和偏侧化出现较晚且发展速度较慢。


随后,翁教授细致讲解了他的研究团队针对中国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覆盖包括 52 所小学学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 1 个班级进行儿童读写问题行为量表、词表朗读测验、一分钟汉字命名测验、数字快速命名测验、语音及语素(音位删除)测验等研究测试方法,全方位考察了阅读能力的各个方面,同时全面考虑了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水平、学校类型(公办/民办)的多样性。

研究结果与西方不同,团队发现儿童在 7 岁半就已经出现偏侧化,大脑对于阅读的基础已经接近成人,这一结果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并引起轰动。

在谈到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否存在关键期这个问题时,翁教授表示,人脑的可塑性非常大,即便是年长的文盲也可以通过学习拥有阅读能力,但是过早或过晚教认字都不利于孩子发展阅读能力

翁教授指出,阅读障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儿童问题。阅读障碍患者会在字词识别的准确性、流畅性以及拼写上遇到困难,直接影响其说话、阅读、拼写的能力。

目前,我国现有学龄儿童超过一亿,据不完全统计,阅读障碍儿童大约有一千万。可是很多家长、老师却把阅读障碍儿童误认为是学习不认真、不注意、不努力。翁教师强调:「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这会直接毁掉孩子。


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阅读障碍呢?

翁教授介绍,家长、老师可以通过典型的读写问题行为表现,及时、敏感地发现这类儿童。及早的发现并诊断读写障碍,能够让孩子有充足时间进行干预和训练,例如配合儿童的学习特点调整功课难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技巧、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这些方法将帮助阅读障碍儿童克服问题,尽早融入社会。

演讲结束后,翁教授还与现场观众互动,解答了观众提出的现实中所面临的儿童阅读困难问题。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于浩和北京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武传艺分别在现场、远程围绕「语言应用与表达力」这一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于老师用一句话给解释什么是语言应用和表达力:「好的表达就是,我说出去的话入您的耳,进您的心,进而影响你让你作出对我有利的反应。」想要拥有孩子这样的能力,那么就要培养孩子的表达意识。


武传艺老师表示,经常有家长反馈自己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不敢说、不敢说、不会说的问题,但其实
大多数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处于「待激活」的状态,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习得的,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孩子滋养这项能力

表达力强的孩子是有共性的,首先是学习能力强,他们会积累丰富的语料库,供自己在需要的时候调用;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强,这些孩子不仅敢说、能说,而且会说,可以在不同语境下说出适宜的话,为自己赢得好人缘;最后一点就是创造力强。」武传艺老师总结道。

不过,于浩老师指出,家长和市场对于表达力的理解存在误区。武传艺老师具体介绍了语言表达培养的三大误区:一是把把语言表达作为展示的工具而非应用的工具;二是过早的让语言表达「带着镣铐跳舞」;三是低估语言表达的重要价值。


论坛现场,于浩老师还教授到场观众专业的发声技巧,带领大家一起进行发声训练,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语言发音技巧。



苏州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张必华莅临现场,发表「苏州高新区区域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主题演讲。

张主任从背景思考、理念思路、案例分享、应用成果等4个方面描述了高新区在智慧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


张主任说,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高新区正不断构建区域教育全息系统,为学生学习、教师教研、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平台服务——智慧教育。

此外,张主任从智慧教育的建设内容、建设目标、特色创新和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了高新区区域智慧教育的做法。


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探客柏瑞联合创始人&CEO 林思恩出席本次论坛,以「基于脑科学智慧教室的教学可视化探索——探客柏瑞科技与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集团项目合作」为主题进行主题分享。


首先,林博士指出
脑科学对未来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提取、知识吸收、技能形成所对应的脑机制,以及大脑的认知加工及可塑性特点,会对学习效果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脑科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同教育的不断接轨,教育教学过程将从过去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快速向量化、实时、客观、精准的教育信息化 2.0 发展。

「要想让脑科学真正在教育领域开花结果,首先应该在算法层面进行探索,这背后需要长期的沉淀,包括对数据背后人的理解和对教育的理解。」林博士把核心算法比作脑科学教育教学应用落地的「起落架」

从 2011 年开始,林博士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就开始针对广告媒体、游戏、电影等多领域进行脑科学算法的商业评估实践,并在 2015 年把算法技术落地到教育领域,
至今已经积累了十年的算法开发、应用与产业化经验


目前,
探客柏瑞的脑科学全套解决方案已经在多场景实现「软着陆」,成功落地项目包括采集分析可视化青岛少年帆船运动员的大脑认知功能状态、针对在线英语平台开展不同班型教学效果评估、协助国家奥林匹克小轮车运动队集训以及国家队员选拔工作等。

2018 年,探客柏瑞成功与苏州教育局达成合作,并于 2019 年 4 月 19 日推动全国首家脑科学智慧教室正式投入教学,实现了基于脑科学的课堂可视化效果——实时教学管理系统帮助教师实时看到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于不同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学习情况;课堂课程评估报告全面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洞察学生的听课效果,回溯和分析教学有效性。此外在智慧教室正式投入教学前,探客柏瑞还开展了脑科学教师培训,针对脑科学与基础理论、系统实操和专注力标准化测评进行普及。

该项目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的高度肯定。


林博士强调,脑科学智慧教室的理念是以学生标准专注力测评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优化为准绳,带来课堂专注力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和持久动力。

目前,探客柏瑞科技与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集团合作的脑科学智慧教室项目已经进入二期阶段,将在第一期的基础上融合探客柏瑞最新研发的智能穿戴硬件,采集、记录、分析、可视化孩子们在表达时的语音、大脑生物电等信息,围绕脑与认知科学,助推言语表达力的输入、输出层和思维层,为系统全面提升儿童表达力与社交协作能力继续进行探索与实践落地。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个项目,不仅看到孩子们在语文教学中的表达能力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发展TA们在表达后影响他人的社交、协作能力。」林博士说道。



本次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由林思恩博士主持,翁旭初教授、于浩老师、张必华主任、高新区教研室教研员张华中教授、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徐瑛共同参与圆桌论坛。


首先,几位
来自产学研的专家针对下午的脑科学相关主题演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达了希望脑科学能够与教育更加紧密融合的共同愿景
,共同探讨如何用脑与认知科学助力儿童语文与阅读能力和表达力培养,表达了
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期待与希冀

张华中教授站在教研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需要产生更多的有效对话,而不是简单的问与不问。「我们要培养能问出真问题、大问题的学生,那么就一定在基础教育这部分打好基础,提供基石。」


张必华主任表示,要培养素质全面、有个性特长的人,就需要关注脑的全面发展,这是孩子未来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的基础。

翁旭初教授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补充,大脑的网络系统有各自的功能,如果青少年时代出现过度偏科,知识不够全面,对大脑各个系统的刺激偏颇,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情感性障碍和交流障碍。

于浩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人,这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上有更大的成果。

徐瑛校长特别强调,要培养有健康脑的孩子:我们观察到的现状是,孩子们在过度用脑,没有休息、没有润滑、没有加油,这样的伤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孩子的身心健康离不开脑的健康。她呼吁整个家长、老师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本次论坛展示了脑科学与教育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线下的教育热点进行了讨论,拓宽了脑科学研究成果在学校、社会及家庭层面的科普路径。

未来,探客柏瑞还继续在推动脑科学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让科学的教育方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探索智慧教育的更多可能性。





课程加盟 智能测评 专注力训练 证书报名 证书查询 联系我们
400-852-5518

项目快速咨询 +

称 呼
电 话
免费获取项目资料
市场前景
分析解读
投资收益
财务模型
校区筹建
流程规划
机构招生
活动方案
隐私保护 快速回电 限时优惠